設計參考.

報名截止

合校歷程與未來願景

合校歷程:

國國立陽明大學(簡稱陽明)與國立交通大學(簡稱交大)
均為我國頂尖的研究型大學,培育無數優秀青年、創新許多教研成果,對國家社會貢獻有卓著的貢獻。
兩校之歷史沿革圖示如下:

陽明作為醫學教育改革的先驅者,於1975年成立陽明醫學院,並於1994年改名國立陽明大學,紮實培育新世代醫牙藥護、生命科學、生醫工程、醫學人文等專業與尖端研究領域之優秀人才,在高齡長照、腫瘤、腦科學、醫學工程等已有深厚基礎,和台北榮民總醫院有長期合作,此外宜蘭的附設醫院也積極挑戰成為醫學中心。

交大創建於1896年(清光緒22年),原名南洋公學;1912年改稱交通大學。1937年與全國各大學一同改隸教育部,稱國立交通大學,1949年政府遷台,1958年再續絃歌於新竹,成立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。1967年電子研究所改制為工學院。1979年恢復校名為國立交通大學。交大在電子、資通訊及計算與管理、科學與工程等領域,為台灣的領導者。目前生醫、人工智慧、機器人、智慧醫療、大數據等新興領域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,不僅是全球競爭力的主場,也必重塑科技的新貌。

台灣目前面臨少子女化、高齡社會及產業亟需升級,頂尖大學更是負有協助國家面對問題、提出解決之道的責任。面對此一關鍵時刻,基於兩校發展重點互補性高,合校的加乘效應當可大幅提升教研能量和影響力。始於1999年,陽明、交大第一次商談合校未果。爾後數十年來兩校互動及合作頻繁也持續有著合校的願景及意念;直至2018年,郭旭崧前校長與張懋中前校長重啟合校流程,兩校特於2019年3月28日函報教育部合併意向書,並於2019年5月31日獲得教育部回函同意,後經行政院於2019年8月12日正式核准通過。在2021年2月1日正式完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合校,創下台灣高等教育的里程碑。



未來願景

邁頂登峰、縱橫馳騁、同行致遠、發明未來

本校以培育具有「知新致遠、崇實篤行、真知力行、仁心仁術」務實特質,並兼具科學與人文素養之國際化優秀人才為目標。

在教學及全人教育方面,期望以「培育跨領域領導人才」、「尖端研究及應用」為柱,以「國際化」、「校際合作」、「教研相長」為樑,來培養學生兼具基本人文素養與跨領域專業能力,強化學生對生命的關懷,及公民責任之養成。在產學共創培育優秀人才方面,藉創新體制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,建立與產業間平等互惠共創價值的夥伴關係,推動多元人才培養的完善機制;在研究方面,資通訊以及生物醫學是這個世代的顯學,也是陽明交通大學的重要基礎及利基,更是我們的優勢。基礎研究如基因體及腦科學、藥學均致力於透過全新的科技技術,整合全新的平台分析更多的數據與資料,達到更高層次的運用於實際社會造福人民。而半導體、量子電腦也因為運用層面廣泛而重要,成為國家戰略必須考量的核心,同時打造高階的6G資通訊,結合原有的生醫電子領域,陽明交通大學將成為國際智慧資通訊及醫療研發重要基地;在國際化方面,持續深化與國際間各校的合作,打造友善雙語校園,活化國際角色,以提升本校的國際聲譽;在校園再造方面,提供綠能交通服務,智慧管理校園及營造校園空間美學,以打造具活力的校園;在永續發展方面,著重於跨域連結合作,聚焦於在地關懷、永續環境和促進社會進步等面向,追求永續發展以成為全球共識,也是現今大學治理模式改革再造之方針。

徵選校徽 差你一個

你還在等什麼呢?

聯絡我們 報名截止

Loading...